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学科代码:0818)
一、学科概况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研究地质体勘查(察)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学科。本学科涉及资源和环境两大领域。本学科以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地质体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演化机理,并采用现代化勘查手段获取、处理、解释和应用地质信息,查明潜在地质资源及工程地质体的特征,为地质体勘察和开发利用工程服务。地质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程地质体勘察、评价、设计和施工理论方法;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的理论方法;勘查仪器与装备;地质体的地球物理响应观测、处理与解释技术等。
我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始于1953年,是原建设部8所高校中唯一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方向包括:“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与信息技术”、“地质灾害防治”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性土的工程特性;地质体与结构物共同作用;路基灾害防治;工程地球物理勘探与信息技术、地震危险性评价、地质工程智能监测;地震地质灾害;地面沉降预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和污染场地修复。
二、培养目标
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线,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思想品德、严谨治学态度、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2.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端正严谨的诚信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钻研与创新,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 掌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领域内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方法,具有熟练应用一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的能力以及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 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所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具有独立、创造性地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有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项目的科研、设计、施工、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
三、培养方向
(一)工程地质
主要研究领域:软土、膨胀土、黄土、冻土等区域性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海洋工程地质。
(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主要研究领域: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预测与预警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智能监测系统。
(三)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主要研究领域:地震地质灾害、地面沉降预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和污染场地修复、地下水动力学、边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四、学习年限和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年。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总学分最低要求为28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4学分,其中学位课最低要求为16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其中参加学术讲座/报告(至少15次)2学分,学术实践2学分。
对于同等学力或转专业入学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现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但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原则上在1年内完成。
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英文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学位课 |
公共学位课程 |
s00102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Dialectics |
1 |
16 |
1 |
3学分 |
s001037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Theory and Practice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
2 |
32 |
1 |
s001008 |
学科科技英语写作/实用英语写作 |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Practical English Writing |
2 |
40 |
1、2 |
3学分 |
s001009 |
综合英语 (六级≥425分可免修) |
Comprehensive English |
1 |
20 |
1 |
s001040 |
中国概况 |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China |
2 |
32 |
2 |
6学分 |
s001041 |
综合汉语(一) |
Comprehensive Chinese I |
2 |
32 |
1 |
s001042 |
汉语听力与口语(一) |
Chi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 |
2 |
32 |
1 |
s001023 |
工程应用数学 |
Engineering Applied Mathematics |
4 |
64 |
1、2 |
4学分 |
s001024 |
应用统计 |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
2 |
32 |
1 |
s001025 |
矩阵论 |
Matrix Theory |
2 |
32 |
1 |
s001026 |
数理方程 |
Mathematical Equations |
2 |
32 |
2 |
s001027 |
最优化方法 |
Optimization methods |
2 |
32 |
2 |
s001028 |
随机过程 |
Stochastic Process |
2 |
32 |
2 |
s001029 |
数值分析 |
Numerical Analysis |
2 |
32 |
1 |
s001030 |
数学建模 |
Mathematical Modeling |
2 |
32 |
1 |
专业学位课 |
s242034 |
地质工程理论* |
Theory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
2 |
32 |
2 |
6学分 |
s242035 |
高等岩土力学* |
Advanced Soil and Rock Mechanics |
2 |
32 |
1 |
s242036 |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方法 |
Elasticity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
2 |
32 |
1 |
s242056 |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azard & Prevention |
2 |
32 |
2 |
s242038 |
勘查地球物理理论* |
Geophysical and Exploration Technology |
2 |
32 |
1 |
s242010 |
地震工程学 |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2 |
32 |
1 |
s242039 |
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 |
3D Geology Modeling &Visualization |
1 |
16 |
2 |
s24204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进展* |
Process of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
1 |
16 |
1 |
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s243098 |
高等水文地质 |
Advanced Hydrogeology |
1 |
16 |
2 |
s243110 |
岩体力学与工程 |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
2 |
32 |
2 |
s243077 |
高等基础工程学 |
Advance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2 |
32 |
2 |
s243078 |
地质工程新技术* |
New technology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
2 |
32 |
2 |
s243087 |
环境工程地质学 |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
2 |
32 |
1 |
s243088 |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st |
2 |
32 |
1 |
s243038 |
地质体处理技术 |
Geological Body Treatment Technology |
1 |
16 |
1 |
s243080 |
地质工程数值模拟 |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
1 |
16 |
2 |
s243081 |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
Big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
1 |
16 |
2 |
s243082 |
勘探勘查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 |
Exploration Seismology |
2 |
32 |
2 |
s243083 |
防灾减灾工程学 |
Disaster Pro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oject |
2 |
32 |
2 |
s243084 |
地下水科学前沿 |
Frontier of Groundwater Science |
1 |
16 |
1 |
公共选修课 |
s004001 |
信息检索 |
Information Retrieval |
2 |
40 |
1 |
4学分 |
s004002 |
第二外语 |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
2 |
40 |
2 |
s004003 |
英语口语 |
Oral English |
2 |
40 |
2 |
s004004 |
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
Comprehensive Ability promotion Program |
2 |
40 |
2 |
s004007 |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 |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2 |
40 |
1 |
s004008 |
中国传统文化 |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
2 |
32 |
1、2 |
必修 环节 |
学术讲座/报告 |
|
2 |
|
|
4学分 |
学术实践 |
|
2 |
|
|
备注 |
注:1.专业选修课可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结合科研题目的需要,可以在全校所有的课程中自由选择。 |
注:*专业核心课。
六、必修环节管理
1、学术讲座/报告(2学分)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至少十五次校内外学术研讨活动,其中至少五次为研究生院统一安排的学术研讨活动,至少2次为人文美学素质类讲座,其它由各学院安排,总数至少达十五次者才能取得讲座/报告2学分。
2、学术实践(2学分)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研究生科技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高级别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或国(境)外交流访学、劳动实践等学术实践活动之一,以及参加校园阳光长跑、体育运动会等活动,才能取得学术实践2学分。
七、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各学科可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验结果验收、论文查重、论文评审、论文张贴及论文答辩等环节的实施细则。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详见《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学位论文答辩、评阅及学位申请的要求详见《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答辩、评阅及学位申请工作细则》。
2、论文开题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后确定研究课题,写出选题文献综述,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开题。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的要求详见《南京工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要求》。
3、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可申请答辩。论文具体评阅与答辩要求详见《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答辩、评阅及学位申请工作细则》。
4、学术成果要求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要求详见《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科研成果考核办法》。
八、毕业和授予学位标准
毕业和授予学位标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