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图片 > 正文
“一带一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暑期教科研工作集锦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5-09-16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一带一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在佴康院长、薛莉清常务副院长的带领和推动下,研究员们不畏高温酷暑,充分利用暑期黄金时段,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一线阵地持续深耕,以多元实践为研究院的学术发展注入新动能。期间,研究团队成员或投身高水平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开展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或走进社会单位开展专题讲座,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或参与各类专题座谈会,立足专业视角贡献建设性观点;或潜心梳理教学案例、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育教学质量根基;或参加科研培训、驻守图书馆、办公室,沉浸于文献研读与学术创作,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积蓄力量。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最终催生出丰硕的学术与教学成果。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薛莉清教授在暑期教科研与学术交流工作中受邀参与了由南京市海外联谊会主办的“中国雨花茶与法国葡萄酒的对话”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围绕跨文化交流的路径与价值分享实践心得,为推动中外文化互鉴搭建桥梁;参加了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视角与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学术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全球视野下的跨国抗争:海外华人抗战实践与战后和平秩序构建》的专题报告,从历史维度与全球视野出发,为研究世界和平发展议题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的思考。此外,薛莉清教授还应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中心邀请,为该中心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国内外安全形势”专题报告,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治理实践相结合,展现了研究院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

研究员白薇臻老师在7月与8月分别参加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20世纪初中国艺术在英国的译介与研究——以阿瑟·韦利的期刊论文为中心》的报告;贵州师范大学举办的“2025中国比较文学青年学者论坛”,并作了题为《论中国绘画在大英博物馆的早期鉴藏和研究——以1888~1914年的三次中日绘画展为中心》的报告,成果斐然。

在学术成果发表领域,研究员刘琉老师在《长江三角洲》发表了文章《量词“个”在扬州方言中的强调功能和情态功能——语言类型学视角》;王娟娟老师也利用假期参加了科研处组织的“劝业青科汇”青年教师哲社科研能力提升第四期研修班,并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其撰写的《国际中文教育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文在《新华日报》刊发。在教育教学成果建设方面,研究院同样斩获佳绩。一方面,薛莉清教授带领海外教育学院教师团队主持申报的“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优秀课程”《中国文化》,在暑期成功获评省级优秀课程,且凭借突出的课程质量与创新的教学设计,被推荐参与国家级优秀课程评选,为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教育的质量与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带领教师团队积极参加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2025“学在中国”来华留学教育管理案例交流活动,并踊跃提交案例。薛莉清教授、刘琉、王娟娟、韩笑等教师申报的四项案例成功入选。研究院留学生管理团队也在海外教育学院朱丹副院长带领下积极申报江苏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并成功获批;又主动连接海外教育学院与南京江北新区科技投资集团,成立来华留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并签约挂牌;为在校留学生组织开展为期两天的“来华留学生2025年暑期跨境电商培训”。

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研究院在“一带一路”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理论探索能力、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实践创新能力,也为全国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范式。

“一带一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的积极引领下,海外教育学院逐步构建起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为学科建设的持续完善、学术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发展筑牢根基,也为研究院未来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稿:“一带一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简)审稿:朱丹


首页 回到顶部